一、歷史上的今天
1. 公元1900年,電影藝術(shù)家夏衍誕生
2. 公元1910年,國際紅十字會創(chuàng)始人亨利·杜南逝世
3. 公元1911年,蔡鍔等于昆明起義成功
4. 公元1945年,音樂家冼星海逝世
5. 公元1947年,關(guān)稅及貿(mào)易總協(xié)定簽署
6. 公元1956年,匈牙利反抗蘇聯(lián)入侵演變?yōu)槿鎽?zhàn)爭
7. 公元1989年,“希望工程”設(shè)立,為失學(xué)孩子帶來希望
8. 公元1992年,兩岸達(dá)成“九二共識”
9. 公元2009年,兩彈一星元勛錢學(xué)森逝世
10. 公元2018年,武俠小說泰斗金庸逝世
金庸,原名查良鏞,生于浙江省海寧市,1948年移居香港。當(dāng)代知名武俠小說作家、新聞學(xué)家、企業(yè)家、政治評論家、社會活動家,而他本人曾被譽為“香港四大才子”之一。
金庸,原名是查良鏞,他的筆名金庸就是把自己本名的鏞字一分為二而成。他自稱金庸二字“沒有什么含意的”。
作為一個時代的神話,金庸被稱為“文壇圣俠”,是武俠小說作家界的“武林泰斗”,還被稱作是香港“良知的燈塔”。
2001年,國際天文學(xué)聯(lián)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把一顆總編號為10930的小行星命名為“金庸星”,以表彰金庸的貢獻(xiàn)。據(jù)說,這是我國唯一一顆以文學(xué)家名字來命名的小行星。
“飛雪連天射白鹿,笑書神俠倚碧鴛。”
金庸說這14個字,便是他的整個青春。他椽筆一揮,就勾勒出一個個江湖,那里月白風(fēng)清、古風(fēng)猶存,回響著整個文化中國的余韻。
1955年2月8日,金庸在《新晚報》的“天方夜譚”版開始連載《書劍恩仇錄》,每天一段,一共連載了574天。直至1972年金庸一共創(chuàng)作了十五部長、中、短篇小說。
他在1972年底公開宣布封筆:“如果沒有什么意外,《鹿鼎記》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俠小說了。”
封筆之后,金庸把自己近20年來所寫的武俠小說逐字逐句地修改。經(jīng)過10年的修訂,一套15種共36冊《金庸武俠小說全集》出版。
他曾經(jīng)說過,如果有天他去世了,他的墓碑上會這樣寫:“這里躺著一個人,在20世紀(jì)、21世紀(jì),他寫過幾十部武俠小說,這些小說為幾億人喜歡。”
金庸的武俠小說已風(fēng)靡了半個多世紀(jì),堪稱粉絲遍天下。
牟宗三最喜歡《鹿鼎記》,余英時最愛《射雕英雄傳》,陳世驤則是《天龍八部》的粉絲,曾評價該書“有情皆孽,無人不冤”。
李開復(fù)就曾在自傳中寫到他對于金庸的喜愛,他在美國上學(xué)期間一直在看金庸的小說,把每一本金庸小說都讀了整整五遍。
2000年,阿里巴巴創(chuàng)始人馬云托朋友代自己在香港約見自己的偶像金庸,他說當(dāng)時自己激動了幾天,買了他的書,興沖沖地期待著與金庸見面和簽字。后來兩人相談3小時后成為忘年交。
金庸還送給馬云別號“馬天行”,意指天馬行云,但從不踏空。馬云則用金庸小說中的武林圣地來命名公司房間,辦公室叫“桃花島”,會議室叫“光明頂”。
有一次,馬云到金庸澳大利亞的家里做客,看到他家中滿滿一間的書,問:“這些書你全都看完了嗎?”金庸笑道自己從不看書。但是在閑聊時金庸卻能對各種歷史話題完完整整娓娓道來,讓聽者目瞪口呆。
馬云問了金庸的太太后才知道,原來金庸所說的“從來不看書”,是因為他早已把這一屋子的書都看完了。
這么多年來,金庸的武俠故事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,他筆下書寫的不僅僅是一個又一個跌宕起伏的傳奇故事,也不僅僅是讓人難以忘懷的一個又一個的英雄人物,而更多的是一種俠骨柔腸的情懷,一種對于快意恩仇的向往。
關(guān)鍵詞: 金庸逝世一周年